中国航母也在使用我们的工业内窥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工业内窥镜作为一种无损检测仪器,其助推了精密仪器的开发、使用和维护,现在的仪器设备都是向着高精尖方向发展,而作为辅助性作用的工具也在这段时间不断的发展,可以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有这些辅助性工具更加的精密,才能制服的了不断发展的精密仪器。
工业内窥镜起源于医疗业,二战后工业内窥镜的发展才渐入佳境,早期的仪器由镜头和照明光源组成,连接到一个光传输扩展器,也就是目镜。这些基础内窥镜仅仅用于视觉检测,而不能测量。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视频技术引入到工业内窥镜中,使视频内窥镜成为工业内窥镜领域最先进的设备,其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光纤镜。
工业内窥镜作为一种新型的无损检测设备,拓展了人眼的视距,突破了视觉限制,能够准确清晰地观察机器设备内部以及零件内表面的情况,如工件的磨损程度、裂 痕、毛刺及异物等。它避免了检查过程中不必要的设备分解、拆卸以及可能引起的零部件损伤,大大节省了维修成本,而且方便实用,因此是目前工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检测工具。
现在我们就拿其中一个案例来举例说明工业内窥镜的作用:
主要用于检查飞机发动机的工作内腔、焊缝表面、导管表面、飞机叶片、涡轮、燃烧室等部件;以及发动机的汽缸、燃料管、油压部件、喷嘴部件。是其质量控制与维修检查中不可缺少的检测工具。
飞机检查和维修中都需要应用到工业内窥镜。据维护数据统计,大约90%的发动机非例行更换都与内窥镜检查结果直接相关。作为惟一一种在航线维护中能够不分解发动机而了解其内部状况的检查手段.
工业内窥镜检查对于安全和效益两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是直观准确且简单易行,并能够尽早发现发动机内部部件的损伤,极大地有利于将安全隐患排除在萌芽阶段;
二是工业内窥镜检查避免了分解发动机和相应的发动机拆换、运输等费用以及不必要的飞机停运损失,节省维修成本。
当前国内对飞机维修和检查所使用的工业内窥镜基本上都是进口的,面对国内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式及进口设备的高额费用,依赖进口设备在售后服务、信息保密化、设备备件供货的周期性、设备经费的成本化等多方面愿意来考虑。内窥镜的国产化、本土化势在必行,做出具有实用于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检测设备。
工业内窥镜对工业制造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当然如果出现了物美价廉的纳米检测机器人,那就没有工业内窥镜啥事呢,但是通过纳闷机器人检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长,要不就是工业内窥镜转变,要不就是人工智能机器人转变,无论哪一种转变,都将对工业制造产生巨大的改革作用。